李永萍
姓名:李永萍 职称:教授 办公室:人文学院2号楼107 联系方式: 邮箱:liyongping0420@163.com |
基本信息: 李永萍(1987—),女,四川宜宾人。武汉大学社会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现为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家庭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和养老问题研究。自2014年读博至今,长期坚持在全国各地开展田野调研,累积驻村调研时间700余天,涉足全国十余省份农村。自2015年以来,累积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论文41篇,CSSCI扩展版论文10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课题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在《环球时报》、《半月谈》、《民主与法制时报》、《观察者网》等发表政策评论10余篇。 |
工作经历: 2017.6—2019.5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 2019.6—2023.6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师资博士后 2024.5—至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
研究领域: 家庭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和养老问题研究 |
招生方向: 农村社会学、家庭社会学 |
主讲课程: 《社会学概论》 |
科教成果及获奖情况: 一、主要学术专著 1.李永萍:《老年人危机与家庭秩序——家庭转型中的资源、政治与伦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 2.李永萍:《流变的家庭: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二、主要科研论文: 1.李永萍:《家庭发展能力:理解农民家庭转型的一个视角》,《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CSSCI,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4期转载) 2.李永萍:《“一家三制”:教育城镇化背景下的亲代陪读与农民家庭形态调适》,《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2年第6期。(CSSCI) 3.李永萍:《农民城市化的区域差异研究——市场区位条件的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1年第1期。(CSSCI) 4.李永萍:《高嫁妆现象的家庭动力与社会生成——基于福建晋江农村的田野调研》,《青年研究》2020年第6期。(CSSCI) 5.李永萍:《北方农村高额彩礼的动力机制——基于“婚姻市场”的实践分析》,《青年研究》2018年第2期。(CSSCI) 6.李永萍:《论乡村建设的主体、路径与方向——基于湖北省官桥村老年人协会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第2期。(CSSCI) 7.李永萍:《家庭转型的“伦理陷阱”——当前农村老年人危机的一种阐释路径》,《中国农村观察》2018年第2期。(CSSCI) 8.李永萍:《家庭转型视野下农村老年人危机的生成路径》,《人口与经济》2018年第5期。(CSSCI) 9.李永萍:《土地抛荒的发生逻辑与破解之道》,《经济学家》2018年第10期。(CSSCI) 10.李永萍:《市场性与社会性:农民市场化的实践逻辑探析—— 兼论农民与市场关系的区域差异》,《现代经济探讨》2020年第10期。(CSSCI) 11.李永萍:《被束缚的城市化:本地工业化的机制与效果——基于鲁中地区工业化历程的反思》,《城市发展研究》2020年第12期。(CSSCI) 12.李永萍:《找回家庭:理解中国社会活力的微观基础》,《文化纵横》2019年第4期。(CSSCI) 13.李永萍:《农村新生代青年的生育意愿及其转变动力——基于皖南Y村的田野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23年第2期。(CSSCI) 14.李永萍:《渐衰与持守:宗族性村庄光棍的生成机制——基于广西F县S村40例光棍的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5期。(CSSCI) 15.李永萍、杜鹏:《婚变:农村妇女婚姻主导权与家庭转型——关中J村离婚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5期。(CSSCI) 16.李永萍:《归属视角下农村低额彩礼形成的动力机制——基于赣南G村的田野调查》,《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CSSCI) 17.李永萍:《理性与道义:熟人社会中的劳力配置逻辑——鄂西W村小农用工体系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CSSCI) 18.李永萍:《生活政治:理解转型期农村代际关系的一个视角》,《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CSSCI) 19.李永萍:《中国农村养老的制度优势与实践定位——兼论互助养老的路径》,《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8期。(CSSCI) 20.李永萍:《村庄公共性再造: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基于福建省晋江市S村移风易俗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CSSCI) 21.李永萍:《“多元一体”:集体主导的村社养老模式——基于闽南乡村敬老院的个案考察》,《求实》2020年第5期。(CSSCI) 22.李永萍,《养老抑或“做老”:中国农村老龄化问题再认识》,《学习与实践》2019年第11期。(CSSCI) 23.李永萍:《新家庭主义与农民家庭伦理的现代适应》,《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CSSCI) 24.李永萍:《功能性家庭:农民家庭现代性适应的实践形态》,《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CSSCI) 25.李永萍:《“养儿防老”还是“以地养老”: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CSSCI) 26.李永萍:《“半工半耕”的区域差异与农民家庭发展》,《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CSSCI) 27.李永萍:《家庭发展能力:农村家庭策略的比较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CSSCI) 28.李永萍:《家庭政治视角下的农村女儿养老及其形成机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CSSCI) 29.李永萍:《基层党建、基层治理与村庄公共性——基于对佛山市南海区禾村党建创新的考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CSSCI) 30.李永萍:《基层小微治理的运行基础与实践机制——以湖北省秭归县“幸福村落建设”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CSSCI) 31.李永萍:《家庭代际分工与农村妇女地位提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CSSCI) 32.李永萍:《断裂的公共性:私人生活变革与农民婚姻失序——基于东北G村离婚现象的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CSSCI) 33.李永萍:《隐秘的公共性:熟人社会中的闲话传播与秩序维系——基于对川西平原L村的调研》,《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CSSCI,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4.李永萍:《仪式的“礼”化:一种社区秩序再生产机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CSSCI) 35.李永萍:《家庭策略视角下的农民教育观念及其地区差异——基于江浙地区与西南地区的比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7期。(CSSCI) 36.李永萍:《维持型家庭与贫困再生产——基于对贵州石阡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实证调查》,《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CSSCI) 37.李永萍、钟梅燕:《神圣与世俗:女性的信仰实践与生命价值——基于浙东农村佛教信仰实践的分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CSSCI) 38.李永萍:《新家庭主义:转型期中国农村家庭伦理形态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年第4期。(CSSCI) 39.李永萍:《农村家庭隔代抚育的问题化:形成机制与调适策略——社会系统论的视角》,《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CSSCI) 40.李永萍:《婚配实践的个体本位:农村“老实人光棍”的形成机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CSSCI) 41.李永萍:《我国农村“光棍”的区域分布及其形成机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CSSCI) 42. 李永萍:《中老年周末夫妻:城市化进程中的代际支持与家庭关系调适——基于城郊农村的经验分析》,《社会发展研究》2020年第3期。(CSSCI扩展版) 43.李永萍:《联合家庭再生产模式:理解低额彩礼的一种视角——基于粤北宗族性村庄的考察》,《当代青年研究》2018年第3期。(CSSCI扩展版) 44.李永萍、慈勤英:《“两头走”:一种流动性婚居模式及其隐忧——基于对江汉平原J村的考察》,《南方人口》2015年第4期。(CSSCI扩展版) 45.李永萍、慈勤英:《村民小组:乡村治理的最小单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第5期。(CSSCI扩展版) 46.李永萍:《浙东农村“弟兄家”拟制亲属现象研究——基于宁海峡湾村的考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CSSCI扩展版) 47.李永萍、慈勤英:《不完整的家:宗族性村庄光棍的生活逻辑——基于广西F县S村光棍现象的考察》,《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CSSCI扩展版) 48.慈勤英、李永萍:《“吸纳——转化”:老年人协会的运行机制——基于对浙东农村老年人协会的考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3期。(CSSCI扩展版) 49.李永萍、杜鹏:《乡村庙会的社会整合功能及其实践特征——基于关中金村庙会的考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CSSCI扩展版) 50.李永萍:《市场区位:理解农民家庭结构差异的一个视角》,《理论月刊》2023年第7期。(CSSCI扩展版) 51.李永萍:《组织化再造:乡村治理转型中的宗族重构与治理效应——基于赣南农村社区理事会的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CSSCI扩展版)
三、主要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农民家庭代际合作育儿模式研究”(21CSH030);(在研) 2.主持天津市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家庭发展能力与农民家庭分化研究”(TJSRQN20-002);(已结项) 3.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民家庭发展能力研究”,(2019M660995);(已结项) 4.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项目“农村老年人危机与乡村振兴的组织机制研究”(2018M630845);(已结项) 5. 主持2017年湖北省博士后择优资助项目“现代化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危机的生成路径与干预策略研究”(Z62); (已结项) 四、主要政策评论 1.李永萍:《为何中西部职校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产业工人?》,《观察者网》2021年6月5日。 2.李永萍:《两代人分不开,人口普查中的“家庭户”又怎么分?》,《观察者网》2020年11月2日。 3.李永萍:《潘贵雨罕见,农民父母不该被抹黑》,《环球时报》2020年3月20日。 4.李永萍:《养老服务不能过于产业化》,《环球时报》2019年3月12日。 5.李永萍:《村部标准要不要“一刀切”?》,《半月谈》2018年9月30日。 6.李永萍:《降低法定婚龄无助于提高生育率及解决养老问题》,《民主与法制时报》2018年3月29日。 7.李永萍:《核心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正在兴起》,《民主与法制时报》2017年11月30日。 8.李永萍:《农村广场舞映射出的公共文化需求》,《中国县域经济报》2016年3月21日。 9.李永萍:《不要将小孩教育问题全部推给“隔代抚养”》,《观察者网》2018年10月25日。 10.李永萍:《村干部也要坐班领工资,拿多少合适?》,《观察者网》2018年1月6日。 11.李永萍:《家庭转型的梦与痛》,《观察者网》2018年11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