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浒教授应邀作学术讲座
12月27日晚,应学院农史研究团队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朱浒教授在学院6225会议室作题为“自然灾害如何进入历史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杨乙丹教授主持,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历史爱好者协会等师生踊跃参加。
讲座伊始,朱浒以自然史视野下的灾害与环境为切入点,介绍了自然的历史,提出历史也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探讨了自然科学的“非人文化”倾向。朱浒指出,当灾害进入人类历史,首先是对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推动着王朝的兴衰更替,政治经济中心的迁移改变,以及在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塑造。第一、中国社会“养民”思想下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构建各类治水体系、推动中国式救荒体制的建设;第二,天命观下的政权合法性的构建,在“受命于天”思想的影响下,灾害的产生影响着王朝的正统性、灾异论的出现动摇着王权的稳定性;第三,在中国传统思想的指引下,“义”的思想谱系催生着中国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中国慈善传统的延续与民间赈灾机制的演进;第四,灾害产生后,人类社会历史灾难记忆与灾害的传承,多难兴邦的话语表现着中华民族在灾难下不屈不挠的韧性,体现着中国人民人定胜天的理想追求。
在互动环节,朱浒与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于同学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救灾与民间信仰、灾害史如何进入农业史研究、灾害史如何同历史联系等问题,以及青年教师如何开展灾害史领域的研究,均给出了耐心的阐述与解答。讲座在师生热情交流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朱浒,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清代灾荒史、近代社会经济史和晚清史等领域的研究,承担及参与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重大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代表作为《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民胞物与:中国近代义赈,1876-1912》、《洋务与赈务:盛宣怀的晚清四十年》等,另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终审:侯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