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智慧农业新路径 赋能乡村振兴新征程
——人文学院2025级非全日制农村发展研究生开展研学活动
为助力2025级非全日制农村发展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化《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的理解,拓展理论联系实际的视野, 10月11日,学院组织2025级非全日制农村发展硕士研究生,前往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和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开展探索农业前言、赋能乡村振兴的实地研学活动。此次活动由农村发展学科点负责人老师郭占锋教授、继续教育中心执行主任张逢军两位老师带队前往。

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实践活动
活动首站,研学队伍来到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在深蓝智慧渔业示范中心,郭占锋教授以“南鱼北养”循环水养殖模式为切入点展开讲解。他剖析了现代农业技术如何重构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布局之间的关系,引导同学们从技术范式转型的前沿视角,深入思考旱区渔业现代化的可行路径,激发了同学们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极大兴趣。园区集中展示了大田与设施农业的数字化管控模式。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了全面智能化管理。在参观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病虫害智能识别与防控系统过程中,郭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围绕“一颗番茄背后的数据流”等案例,分析智慧农业如何通过数据驱动重塑农业生产流程、优化要素配置。大家积极探讨智慧农业在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培育新农人等方面的深层影响,并与老师和园区负责人积极交流,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同学们不仅学到知识,更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实践活动
随后,研学队伍来到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在无土栽培馆、西部特色馆等场馆,郭占锋教授以立体种植、植物工厂等技术场景为例,现场阐释了现代农业科技如何体现“藏粮于技”战略的内涵,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技术路径的适用条件与推广潜力。同学们走进一个个现代化种植区,近距离观察不同技术模式下作物的长势,并就技术落地中的能耗管理、市场效益等现实问题,与老师和一线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体会到了农业科技在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郭教授在总结活动时指出,组织非全日制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开展研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举措。他强调,农村发展研究必须扎根现实场景,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探寻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未来,学院将继续搭建此类高水平实践平台,引导同学们关注农业前沿、聚焦乡村实际。学院将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让大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成长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与力量。
此次研学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研究兴趣。通过实地观摩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们不仅亲身感受到现代农业科技的前沿动态,也更加理解了科技创新对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作用。在研学过程中,同学们看到了农业科技的巨大潜力,也认识到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和使命。这次活动为学院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同学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终审:侯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