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学生走进杨凌示范区人民法院开展实习活动
为深化法学理论与实践融合,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7月2日,2024届法学专业学生走进杨凌示范区人民法院,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司法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亲历司法现场,让法科学子直观感受司法运行机制,深刻理解程序正义价值,切实提升法律职业素养。
了解法院构成
在法院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同学们开启了全景式司法体验之旅。活动伊始,工作人员系统介绍了杨凌法院的组织架构、职能分工及特色工作,重点聚焦“诉前调解”机制。同学们了解到,法院配备有 4名专业调解员和2个标准化调解室,高效化解矛盾纠纷,将“以和为贵”理念融入司法实践,展现了柔性司法的独特力量。智慧司法的魅力在立案服务区充分展现。同学们被“智能诉状生成”系统深深吸引。该系统能够根据不同案件类型快速生成要素齐备的 “要素式起诉书”。更令人惊叹的是,该系统还能进行“胜诉几率与风险评估”,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科技赋能对提升司法效率、服务群众诉讼的变革性作用。
旁听真实案件审理
随后同学们来到法庭旁听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的公开审理。踏入审判庭,国徽高悬,氛围庄严肃穆。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的程序,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司法的威严与程序的刚性。旁听的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审理过程,为法科学子带来一堂深刻的实战课。首先,起诉书中关键日期的明显错误被当庭指出,揭示了法律文书严谨性的极端重要性,并展示了此类瑕疵可能导致“无效起诉”的程序风险。随后,在举证质证环节,让同学们清晰了解了证据规则的刚性要求;法庭调查通过精准发问逐步厘清了案件事实。最终,在法庭辩论后进入的调解阶,审判员积极引导双方寻求和解的努力,特别是在处理此类民生案件时,深刻体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目标以及法理与情理相融合的司法智慧,彰显了司法对“和”文化的追求。
此次沉浸式参观活动意义深远:它不仅将课本中抽象的诉讼程序、证据规则与调解制度转化为鲜活的司法实践,极大深化了同学们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职业认知;更通过庭审中起诉书细节瑕疵、证据形式要件不符等真实案例,刻骨铭心地诠释了“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保障”的核心原则,强化了程序意识。同学们直观感知到科技赋能司法的力量,智能诉状、风险评估等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显著提升了司法便民水平,也描绘了法律职业的未来图景。同时,从诉前调解的温情劝导到庭审中对实质公平的追求,特别是贯穿各项工作的“法理与情理相融合”理念,让学子们深刻体悟到中国司法的温度与特色。此次活动更是杨凌法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化合作、协同普法的生动实践,为培养兼具扎实理论功底与丰富实务经验的卓越法治人才搭建了优质平台。
终审:侯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