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科研与学科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MPA教育
  • 制度流程
  • 校友之家
栏目导航
  • 新闻速递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解码千年农耕智慧 播撒文化自信种子

——与科学营中学生共探“二十四节气”的时空密码

作者:陈麒雯/文 吴嘉玥/图  | 发布日期:2025-07-17 | 阅读次数:

盛夏时节,求知正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园里迎来了一股充满活力的青春气息,来自陕西及宁夏共70名优秀中学生齐聚于此,参加由学校精心组织的暑期科学营活动。作为营期内的重磅文化盛宴,人文学院卫丽副教授以一场题为《时间的魔法:二十四节气里的科学、农事与生活哲学》的精彩讲座,为年轻的营员们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融汇古今的中华智慧探索之旅。

图片2(1).jpg

卫丽副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极具感染力的讲述,将原本镌刻在日历上的节气符号,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与科学图景。讲座内容精炼而深邃,从四个维度系统揭示了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的丰富内涵:

农耕文明的璀璨结晶:卫丽老师开宗明义,指出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历经数千年实践、观察、总结而凝练出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构建了世界上最精密的“时间刻度”体系之一,更是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生产节奏、生活习俗乃至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她通过展示古代农书、节气图等珍贵资料图片,让营员们直观感受到其深厚的历史积淀。

天人合一的科学观测:讲座深入剖析了节气背后的科学根基。卫丽老师强调,二十四节气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古代先民长期、系统、精确观察天象(如太阳周年视运动轨迹)、气象(寒暑温凉、风雨霜雪的变化规律)以及物候(动植物随气候变化的周期性现象)的伟大成果。她形象地称之为“写在天地间的科学笔记”,体现了中华民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理性探索精神和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

顺天应时的核心理念:“顺天应时”被卫丽老师提炼为贯穿二十四节气始终的灵魂。她结合生动的农事案例(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和生活智慧(如节气养生、民俗活动),阐释了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即深刻理解自然时序的运行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她指出,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至今仍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思想资源。

穿越时空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传承:讲座最后聚焦于二十四节气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卫丽老师指出,作为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重要项目,二十四节气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其蕴含的系统思维、生态智慧、生活美学不仅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更在应对当代气候变化挑战、推动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缓解现代人“时间焦虑”、提升生活品质等方面提供了独特的东方智慧启迪。她特别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智慧融合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鼓励营员们思考如何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频。卫丽老师精心准备的图文、视频资料,以及穿插的节气谚语、古诗词解读,极大地激发了营员们的兴趣。来自宁夏的李同学感慨道:“以前只知道二十四节气是天气预报,今天才明白它背后有这么宏大的科学观测体系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古人的智慧太令人震撼了!”来自陕西的王同学则表示:“卫老师讲的顺天应时和那些农事谚语,感觉特别亲切,回去我要把这些知识告诉爷爷奶奶,看看怎么更好地用在地里。”

本次讲座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学营的核心文化模块之一。活动负责人表示,学校依托深厚的农科底蕴与人文积淀,精心设计此次讲座,旨在为来自陕西和宁夏的优秀中学生打开一扇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窗口,架起一座连接古老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文明的桥梁。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培植和科学精神的启蒙。在亲手触摸历史、用心感悟智慧的过程中,一粒粒尊重自然规律、珍视文化传承、立志科技兴农的种子,已悄然播撒在年轻学子的心田。相信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时间魔法”,必将在新一代的探索与创新中,续写出更加璀璨的时代篇章。


编辑:王娜
终审:侯东丽
友情链接: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 古农学网 中国法律资源库 中国法律信息总库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负责人:侯东丽 网管员:王娜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