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支队伍奔赴一线书写“大地论文”
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今年暑期,人文学院精心组织69支社会实践团队,共计600余名师生,分赴全国10余个省市的典型乡村与重点地区,围绕乡村振兴、红色筑梦、绿色发展、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五大领域,充分发挥社会学、公共管理、法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推动学术研究与实地实践深度融合,既为地方发展注入“西农智慧”,也为学生成长搭建起“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实践平台。
聚力乡村振兴,数字赋能破解难题。乡村振兴类项目共40个,是本次社会实践的核心组成部分。多个团队聚焦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与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成效显著。在陕西省礼泉县,师生通过田野调查与大数据分析,探索数字手段解决耕地撂荒问题的新路径;云南昭通团队则深入农村电商一线,提出基于“双主体互动”的西部电商发展新模式;城固县“稻渔+”项目团队借助物联网技术,系统研究复种模式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中的作用,为区域农业绿色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
激扬红色文化,深植情怀锻造信念。7支实践团队深入开展红色筑梦类项目,走进红色资源富集地区,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同学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看陕西”,赴安康市平利县、商洛市柞水县重走考察路线,调研特色产业发展与项目成效,通过思政宣讲深化家国情怀;扶眉战役纪念馆团队通过深度访谈与模型构建,分析红色资源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转化机制,创新性提出“四维赋能”实践路径;延安宝塔区团队聚焦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系统挖掘其教育、文化与产业功能,助力红色资源实现融合发展。
强化绿色理念,科技护航可持续发展。4支团队紧扣生态文明主题,赴陕西、福建等地开展调研。礼泉团队总结“千万工程”在推进绿色发展中形成的典型经验;杨凌区团队以椒生村、陵湾村、田西村为样本,运用动态QCA方法,从数字政府、基础、经济、能力与社会五个维度,研究数字生态对农户绿色耕地利用的推动机制;福建南平延平区溪后村团队借助遥感/GIS和ArcGIS技术识别碳汇资源,构建“数智支撑—空间规划—多元协同”治理模式,探索碳汇资源资产化与市场化路径,服务国家“双碳”目标。
从一堂生动的“田野思政课”,到一次深刻的专业教育与价值塑造。同学们在贴近乡土中锤炼本领,在服务基层中彰显担当,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为人文学院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农林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终审:侯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