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科研与学科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MPA教育
  • 制度流程
  • 校友之家
栏目导航
  • 新闻速递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学院师生参加农耕文明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作者:陈琳 房永欣  | 发布日期:2025-10-30 | 阅读次数:

10月25-28日,由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等单位支持举办的“农耕文明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陕西行政学院杨凌校区召开。农业农村部副部长江文胜、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徐明非、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刘子忠等出席开幕式。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二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学院十余名师生在会议上分享了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以“根脉与新生”为主题,聚焦农耕文明智慧传承与当代乡村振兴创新实践,设置“中华农耕文明的智慧传承与当代乡村振兴创新实践”主题圆桌会议、“中华农耕文明研究”主旨报告、“中国农业古籍研究”主旨报告、分论坛等环节。

会场1.jpg

专题研讨专场

在“中华农耕文明的智慧传承与当代乡村振兴创新实践”主题圆桌会议环节,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特聘研究员曹幸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日本东北农林职业大学黑瀧秀久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祥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郑有贵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闵庆文研究员等六位专家,围绕“寻根·中华农耕文明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困境·传统农耕文明在现代化浪潮中遭遇了哪些断层与困境”“转化·如何构建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接口”“重构·如何打造制度、科技与文化协同的‘韧性乡村’共生系统”“超越·中华农耕文明能否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五个论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地探讨。

会场2.jpg

学院杨乙丹教授作“《齐民要术》农学遗产的整理与传承”为题的主旨报告

在“中华农耕文明研究”主旨报告环节,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白馥兰(Francesca Bray),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历史系讲席教授彼得·考克莱尼斯(Peter A. Coclanis)、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小明等分别作了主旨报告。在“中国农业古籍研究”主旨报告环节,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原党委书记、研究员隋斌,陕西省社科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党斌、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卢勇教授等作了主旨报告。其中,学院杨乙丹教授以“《齐民要术》农学遗产的整理与传承”为题,围绕《齐民要术》的版本沿革、西农学人对祖国农学遗产的整理校注、《齐民要术》农学遗产的时代价值与保护传承等,做了主旨报告。

会场3.jpg

学院教师作专题报告

在分论坛环节,学院程至杰、赵越云、赵祥云、许珍珍、张飘等5位青年教师,分别以“新石器时代晚期旱作南传的中部路线研究”、“南方稻作农业类型的历史演进与长江文明的特质探析”、“具身化技能与妥协性控制:宁夏葡萄酒产业中农业工人的劳动过程研究”、“邹德秀的农业社会学研究及其影响”和“负郭植麦:先秦秦汉时期北方冬小麦的种植与推广”等为题,进行了专题报告。

会场4.jpg

学院博士研究生作专题报告

学院博士生王家保、冷健飞、肖琴、周昀分别以“转型与重构:陕西基层水利组织的近代化探索”、“基层农业生产效益提升的数字逻辑及其实践进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酒类加工农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和“政治展演:五保制度缘起和落实的成因分析及其文化逻辑”为题,硕士生龙傲、李鑫、徐佳煜分别以“明清以来辣椒名称的嬗变及定型”、“我国古代山药栽培利用及其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以古代农学和本草典籍为中心的分析”、“近代中国棉花分级检验制度研究(1842-1949)”为题,进行了专题报告。

此次国际学术盛会通过多维度对话平台,不仅系统梳理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图谱,更提供了传统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创新融合的实践路径。学院师生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创新的研究视角,为全球农耕文明传承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中国叙事,彰显了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使命担当。

会议合影留念.jpg

合影



编辑:王娜
终审:侯东丽
友情链接: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 古农学网 中国法律资源库 中国法律信息总库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负责人:侯东丽 网管员:王娜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