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民教授作科学精神专题报告
11月25日下午,人文学院在北校区2216报告厅举办科学精神专题报告。樊志民教授应邀主讲《农耕文明与杨凌发展》,校党委副书记吕卫东和学院全体教职工参加了报告学习。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樊志民以《论语》·雍也篇为开篇,介绍了杨凌深处内陆却南依渭河、东伴漆水河、北靠小湋河的神奇之处,并从河流的源头、原名上分析了三条河流对于孕育滋养周秦文化、关中文化的意义,引导师生从“中华文化之轴”的大历史视野上认识了杨凌的独特历史文化魅力,突出杨凌在中国农业历史与发展中的神圣性。他围绕“杨凌”和“杨陵”的一字之差和同时并用的有趣现象,详细解说了由“泰陵”到“杨陵”、从“杨陵”更名“杨凌”的历史发展过程,讲解了示范区成立与定名的过程以及背后的地名历史文化内涵,强调了准确应用地域名称的必要性。就“杨凌是中国农业的圣地”的提出到逐渐被广泛认可的问题,樊志民比较分析了“后稷故里”“绿色硅谷”等概念的历史文化内涵区别,比较分析了人文圣地—黄陵和革命圣地—延安,指出了圣地的标准及其与杨凌的契合度,并从农耕文明的发祥、传统农业的赓续、近代农业的科教、现代农业发展等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杨凌四个方面的历史性贡献,回顾了远古时期杨凌农业的独特自然禀赋、中古时期杨凌对中华农业延续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学校成立以来杨凌农林科技发展历史等,并站在未来农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畅想了杨凌大自然、大景观、大色彩、大旅游的发展远景,引领教职工深深爱上这特殊的小城,眷恋上这所独特的大学。
弹指挥间三十余年,樊志民教授以身说法,讲解自己与杨凌的过往故事,深深感染着参加报告会的每名教职工,尤其是对新近教职工产生价值取向的反省与反思效果。“一所大学,国民党政府五个院中的三个院长牵头筹备建立;一座小城,国务院二十年间3次就其建设与发展给予批复。”通过专题报告,广大教职工深刻认识到杨凌的辉煌与成就离不开国家重农体制,杨凌的发展与建设始终是一种国家行为,也从比什凯克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等文件精神上,坚定了区校融合发展的信心,增强了弘扬扎根精神,秉承奉献传统,助力区校融合发展与建设的信念。
终审:常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