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科研与学科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MPA教育
  • 制度流程
  • 校友之家
栏目导航
  • 新闻速递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师生党员在光影《旱塬》中忆初心强党性

作者:李晓宇/文 李超/图  | 发布日期:2025-07-09 | 阅读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扎根精神和为民情怀,7月8日,学院组织师生党员50余人集体观看电影《旱塬》。

观影《旱塬》大合影(1).jpg

电影《旱塬》将我校农业科学家李立科的故事搬上荧幕,讲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共产党员李立科辞去省农科院副院长职务,举家迁至渭北旱塬,扎根基层通过创新旱区小麦栽培技术,把粮食产量从每亩不足一百斤提高至八百多斤的感人故事。

“李立科同志一生心系农民,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主动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一线,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农业科研事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田长河在观影后谈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以李立科同志为榜样,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与师生群众的血肉联系,以真抓实干的决心和行动,解决师生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和困难。”

“无论是‘亩产三百斤’还是‘亩产八百斤’的目标,在当时众人看来是天方夜谭,李立科研究员却始终躬身实践、孜孜以求,这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阐释。”农史所师生联合党支部宣传委员程至杰表示,“科研人员的追求不能只盯着职称、论文和项目,更应着眼于社会价值和公众认可。《旱塬》观影对我们科教人员来说是一次思想的淬炼和精神的洗礼。”

“李立科先生五十年如一日扎根渭北旱塬,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粮食安全大局的情怀,与社会学“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的学科使命高度契合。”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党支部青年教师党员马明谈到,“作为青年教师,我深知在教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像李先生一样,走出课堂,走进田野,在真实的乡村场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用学术视角解析“三农”问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教育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乡村变革紧密联系起来。”

法学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李春雨感慨道:“李立科同志爱了一辈子麦子,爱了一辈子农民,爱了一辈子土地,长期蹲点农村,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渭北旱塬小麦亩产从80斤到300斤再到800斤的跨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西农精神”,展现了一代代农业科学家为“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不懈奋斗的崇高品质,也激励着新时代农业高校学生为践行强农兴农、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银幕上翻滚的金黄麦浪不仅是出现在旱塬上的奇观,更是科学家李立科用毕生心血在大地上铸成的生命丰碑。”社会学本科生党支部党员岳琴深情谈到:“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好的致敬是践行。作为一名西农学子,我们要立足岗位,心怀热爱,积极将专业所学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火热实践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共同奋斗。”


编辑:王娜
终审:侯东丽
友情链接: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 古农学网 中国法律资源库 中国法律信息总库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负责人:侯东丽 网管员:王娜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