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区法院法官为法学专业学生作专题报告
——西农模拟法庭开展文书写作与庭审技巧专题教学
谢丹丹
7 月 2 日下午,杨陵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张艳萍和吴浩法官莅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模拟法庭,面向法学专业师生开展《诉讼案件法律文书写作与庭审技巧》专题实务讲座,并就司法实习相关问题进行专业答疑。本次活动由人文学院法学老师樊东峰主持,学院23级全体法学生参与了此次专业性交流。
杨陵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张艳萍和吴浩法官作专题讲授
张艳萍庭长以二十余年司法审判实务经验为基础,系统解构民事诉讼庭审全流程核心要素。她着重指出,庭前准备阶段需严格审查立案材料的合法性与完整性,确保诉讼程序启动的规范性;举证质证环节应遵循 “一证一质” 的法定原则,围绕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展开针对性审查与抗辩;法庭辩论阶段法官须精准引导诉讼参与人聚焦案件争议焦点,在保持中立倾听的同时,妥善处置庭审突发情况,维护诉讼程序的严肃性。 在法律文书写作规范讲解中,张庭长强调 “目的明确、逻辑严谨、表述规范” 是法律文书的基本要求。针对裁判文书撰写,她特别指出,判决书必须强化释法说理功能,避免口语化表达及技术性差错。“某基层法院曾因调解文书公开时未完整披露法律适用依据,引发社会对司法公信力的质疑。” 她以典型案例警示,法律文书作为司法裁判的载体,其严谨性直接关涉司法权威与社会认同。
互动环节中,师生围绕模拟法庭实践与司法实务中的具体问题展开深入探讨。2023 级本科生芦中奇就 “模拟庭审中举证质证的时间把控” 提问时,张庭长提出实操建议:“在遵循法定质证规则的前提下,应聚焦争议证据,围绕证据三性展开有效抗辩,避免非必要的程序延滞。” 针对 2023 级罗浩东关于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特殊程序” 的提问,吴法官从程序法特别规定出发进行专业解读:“涉及未成年被害人的案件依法适用不公开审理制度,未成年被告人的犯罪记录应严格遵循封存制度。司法实践中须始终坚持程序正义与实体公正的辩证统一,通过规范化程序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活动总结阶段,樊东峰老师结合法律人工智能发展背景,对法学学子提出殷切期望:“在智能检索技术高度发达的‘AI 元年’,法律知识的获取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但法律职业能力的养成仍需依托大量实务训练。希望同学们以此次实务课堂为契机,在实习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锤炼法律思维,努力成为兼具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法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