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实践探新路,乡村振兴谱新篇
——公管23级学生赴横渠镇与杨凌示范区开展实习调研活动
为深化产学研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人文学院公管2301、公管2302班于6月25日组织师生团队赴陕西省横渠镇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展实习调研活动。当日行程涵盖横渠镇文谢村、横渠村、豆家堡村及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杨凌智慧农业园两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学习,师生们深入了解了基层治理创新与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实践成果。
实习掠影
扎根乡土,感受基层治理新活力
清晨,实习团队首站抵达横渠镇,先后走访文谢村、横渠村与豆家堡村。在文谢村,师生们听取了村干部关于“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的经验分享,参观了该村特色产业——猕猴桃园。在横渠村,师生们参观了家风馆,听取村干部分享了该村一以贯之的团结互助、兄友弟恭的良好家风。在豆家堡村,师生们参观了该村村容村貌及与文化广场,听取村干部关于“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的经验分享,有效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其“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模式令师生印象深刻。
文谢村以“产业振兴”为核心,展示了猕猴桃种植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师生们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交流种植技术,并就电商销售、品牌打造等议题展开讨论。豆家堡村作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通过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将废弃窑洞改造为民俗体验区,实现了“环境美”与“产业兴”的双赢。师生们纷纷表示,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科技赋能,解锁现代农业新图景
午后,团队转战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与杨凌智慧农业园。在猕猴桃创新园,师生们参观了智能分拣车间,技术人员现场介绍了无人机授粉、物联网监测等前沿技术。园区负责人介绍,通过“品种选育+数字化管理”,猕猴桃亩产提升30%,优质果率达90%以上,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
杨凌智慧农业园则以“无人农场”为亮点,展示了5G技术、AI算法与农业机械的深度融合。从自动播种机到多光谱病虫害监测系统,师生们亲身体验了“手机种田”的便捷性。让我们不禁感慨:“这里打破了我们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认知,科技正在重新定义农业的未来。”
实践反思:产学研融合,共绘振兴蓝图
活动尾声,带队老师陈晓军老师总结道:“今天的行程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既需要基层治理的‘软实力’,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硬支撑’。学院将持续推动校地合作,鼓励学生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参与学生纷纷表示,此次实习不仅拓宽了视野,更坚定了投身“三农”事业的决心。
终审:侯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