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多元”:经典阅读模式入选全国“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创新实践案例
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公布“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创新实践案例入选名单。我校人文学院赵晓峰教授主持申报的“一核多元:导师团队指导学生经典阅读新模式”顺利入选,成为全国20个“名师优读”案例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名师优读”案例,标志着历经13年的建设与探索,人文学院“读书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导”为核心,改变单纯攻读教材的阅读陋习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谈起读书会建设,人文学院张世勇副教授由衷感慨。13年前,三个年轻老师,围绕经典阅读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个人读书状态波动等问题,探讨是一个人读书好,还是集体阅读好,讨论如何解决读书的持续性,如何改变学生“唯教材”功利性读书问题。
从一间读书会成员共享图书室的组建,到“8107”成员规则(在课余时间,读书会成员每天上午8点到晚上10点集中在图书馆阅读,一周7天如此)的建立,到每个月一次的定期检查、学期开学、学期结束、经典阅读收官等召开读书动员会等组织,以及一份份跨学科个性化阅读书单的形成,以“横渠四句”命名“四为”读书会的提出等,无一不凝聚着导师组的通力合作与心血。
“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和读书会成员谈话89次、用时84小时,加上开会等时间有300多个小时。”读书会指导老师、孙新华副教授的工作日志记录,是读书会指导教师坚持以“四为精神”为导向,积极践行“无限热爱学术,无限热爱学生”工作理念的生动写照。
“博”为基础,推动学生跨学科阅读经典
从先贤楷模处得经验,自经典著作中获真知。“每个学生一月最少阅读5本经典著作,2年能读到100至150本。”本着这一朴实想法,读书会指导教师选择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哲学、法学等学科最为经典、基础的著作阅读,推动学生系统体悟学科知识,从逻辑严密的经典著作阅读中提高思维能力。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一份份个性化的阅读书单得以形成。
“用少部分时间了解学生的求学想法、未来定位,最大可能地将学生个人特点与读书会整体要求契合起来,这样就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人生选择和前进方向。这是一件低投入、高回报的事情。同时,学生成长带给老师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是其他事情无法替代的。”读书会指导老师、陈辉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正是在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悉心督促下,一本本晦涩难懂的“大部头”经典理论书籍才得以啃完。“读书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更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工作后,我更觉得在读书会学习思考、写作讨论的经历是一笔财富。”2021年考取陕西省选调生的郭宇瑶在接受媒体采访表示。
“专”为进阶,提升学生体系化阅读水平
顺应研究生完成具体课题研究的现实需求,读书会指导教师积极推动学生按照学科发展脉络、人物、学派、主题等方式进行系统化阅读,集中一个月或两个月专门阅读一个人物的著作,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选择一个学科进行深度阅读,将所学学科主要的著作阅读完以后再切换其他学科阅读。
“社科理论之间是相互联系、彼此支撑的。将多位作者的论述联系思考,寻找观点之间的‘对话’,就是‘灵光乍现’的珍贵时刻。读书成为有意思的事情,自己坚持的劲头和动力会更充足。”2022年升读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博士的冷芳在读书会书籍《书海有道:新文科建设与社科人才培养的西农叙事》中谈到。
“如果单纯强调经典书籍阅读,脱离社会实践和经验现象,那么学生的思维和认识就会悬浮和理想化,只能做象牙塔中的研究,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贡献有限。”坚持推动学生大量阅读之后,读书会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定期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感想、回乡记,参加各类论坛,在联系现实和相互讨论中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推动思考与观点之间“对话”。
“通”为方针,全面提升学生阅读效能
读书会成员之间是一种“比学赶帮超”的状态,从痛苦到享受是每个读书会成员都要经历的成长过程。集体不仅是手段,更是一种目的,在有组织的读书过程中,我们推动学生养成了阅读习惯,构建了学习共同体,做到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成为读书会师生共同的心得与体会。
2017年以来,读书会学生作品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上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上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80%经过经典阅读训练的学生考博成功,赴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深造。2024年春节,读书会师生的文章在社会网络媒体平台持续爆火,单篇阅读量突破10万+,达到百万、千万量级的人气作品不断涌现,乃至于上亿浏览量的爆文也在频出。近年来,“一核多元”的导师团队指导学生经典阅读新模式以其显著的育人效果、新颖的组织方式得到了新华网、新浪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网、研招网、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的积极关注。
读书会不只是读书。指导教师积极带领学生下乡入村调研中,将经典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通过经验训练检验、反思甚至推进相关理论,推动观点与现实“碰撞”,让学生重复不断地穿梭在经典阅读和田野调查之间,最后够达到既有理论掌握能力,更具备思维方式和学术敏感性的“通”的状态。由此,逐步探索形成了以经典阅读、经验训练、专业化研究构建“两经一专”社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做到理论贯通、经验贯通和表达贯通等“三个贯通”,全面磨炼学生思维能力、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写作能力、提升表达能力、锤炼坚强毅力、增强协作能力、锻炼强健体魄、涵养社会关怀,被媒体誉为探索了社科教育新路。
赓续耕读教育传统,推动“典耀中华”主题读书创新实践不断探索。赵晓峰表示,将在校团委等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以读书为纽结,积极联合全校读书文化类社团,通过经典诵读、读书沙龙、文化讲座等形式,深入开展组织“经典诵读大赛”“读书分享会”“文化游学”等活动,推动读书活动形成“趣”缘关系,以“趣”为保障,深度打造学习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大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阅读经典中汲取智慧力量,传承中华文化,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
终审:侯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