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科研与学科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MPA教育
  • 制度流程
  • 校友之家
栏目导航
  • 新闻速递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我院一项科研成果获好评

作者:张军驰  | 发布日期:2016-08-16 | 阅读次数:

  近日,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农民合作发展中心和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共同推出和发布“2015年最值得推荐阅读的合作社研究论著”,我院社会学系主任赵晓峰副教授的《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研究》顺利入选,并成为获得推荐的唯一一本专著。“最值得阅读的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研究论著”遴选活动自2011年开始举行,迄今已举办五届。早在2014年,赵晓峰副教授撰写的《利益分化与精英参与:转型期新型农民合作社与村两委关系研究》就被推荐为“2013年最值得推荐阅读的合作社研究论著”,成为当年获得推荐的十篇最值得阅读的合作社研究论文之一。

  《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研究》是赵晓峰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的结项成果。该书探讨的中心主题是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问题,具体来讲即是在现有的行政体制框架下,地方社会是如何影响合作组织及合作制度创新与变迁的内生过程,决定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发展逻辑与实践成效的。为此,本书采用新经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引入“嵌入性”理论,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行政—结构∕文化”的分析框架,指出合作社是嵌入到特定的社会场域中,受各种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发展遵循着一定的社会逻辑,蕴藏着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本书的主要建树:一是运用综合性的“嵌入观”,对合作社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相背离的现象进行阐释,指出“嵌入式发展”是当前农民合作社的基本特征;二是提出用“村庄吸纳合作”与“大社区信任”作为分析概念分别阐释村域合作社与跨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三是论证合作社发展中信任建构与制度变迁的关系,为合作社跨地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四是指出“社区滋养组织”与“组织再造社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既能够从社区中汲取儒家义利观等传统社会文化资源,推动合作制度创新的社会进程,也能够不断地“反哺”社区,对农村社区建设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五是立足异质性的社员基础,分析专业性合作社与综合性合作社的发展格局与发展前景。

   

  【推荐语】在以专业合作社为主流的农民合作社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了许多所谓“异化”、“内卷化”、“假合作社”的不合意问题,从而公议纷纷,批评不断。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注意到这些不合意问题可能源于合作社是“嵌入”在我国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情境中的。该书作者基于真诚的社会关怀和多年的田野积累,直面当今农民合作的问题和困境,以著名的山西蒲韩社区农民协会为个案,其一,构建了一个“行政—结构∕文化”的分析框架,强调了当前农民合作社“嵌入式发展”的基本特征;其二,剖析了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异化的乡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结构性根源,提出了“村庄吸纳合作”的解释;其三,阐述了“社区滋养组织”与“组织再造社区”的合作社与村社良性互动的社会机制。

  在有关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的众多研究中,一直以经济学领域研究较多,但近年来社会学领域研究渐渐增加,这是好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无论其是否有效或是否合意,从来就是经济机制与社会机制(包括文化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此意义上,该书即是近年来一本不可多得的以社会学视角透视新型农民合作社发生发展的好书,值得推荐。


编辑:0
终审:0
友情链接: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 古农学网 中国法律资源库 中国法律信息总库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负责人:侯东丽 网管员:王娜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