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寻非遗人生 促面花发展 助民俗传承
7月12日至22日,人文学院赴陕西合阳县面花调研服务队奔赴面花之乡,邂逅非遗花馍,记录匠人故事,开展调研访谈,旨在领略面花艺术的风采以及民间艺人“心有大我”的无私奉献精神;引导当代大学生关注民俗产业的带动就业与扶贫效用;为保护面花艺术、发挥其经济价值建言献策;充分利用专业知识为非遗传承发展赋能。
调研服务队完成前期的资料查询、资源联系后,便启程深入挖掘面花的独特魅力。初至合阳,便感受到了浓郁的民俗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合阳面花源远流长,是艺术性极高的一种风俗礼馍,在民间又称做“花馍”。当一团白面,遇上别具匠心的民间手工艺术家,经一番精雕细琢便幻化成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以及各色人等的世相百态。面花就是生活艺术的浓缩。成品花馍,以造型夸张、色彩艳丽、做工细腻驰名渭北乃至全省,或用以祭祀供奉、摆设陈列;或作为馈赠佳品、高端地方特产。这朵“指尖绽放的花儿”,是一种原生态文化的典型代表。
7月13日,调研服务队拜访了合阳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张兰芳老师。张老师以人生阅历积累的艺术感悟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为非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14日至16日,在张兰芳老师的引导下,队员们集中利用三天时间,参观考察了民间花馍实体店面。据悉,目前花馍市场前景很不错。花馍不仅可以观赏,也可食用。一对喜庆内容的花馍大约500多元,且能保存多年。近几年面花得到广泛宣传,其样式也深受到百姓喜爱,手工馍坊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面花这一民间奇葩艺术,千百年来汇聚了广大农村妇女的智慧,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成为一道靓丽的地域文化。合阳能人巧手特别多,一批批农村妇女捏面花捏出了名堂。调研服务队于7月18日登门拜访传承人郭同仙老师。在队员们与老师用陕西方言深入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娓娓道来面花艺术发展现状及自己的成长成功历程。对于面花的制作,材料成本低但需要手艺人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几十年来,郭老师丝毫不含糊,每一个环节亲自把关。面花的形状颜色,要精心构思,具有独特的创意。之后,还向一行人展示了用以面花造型的工具。很难想象仅仅利用各类瓶盖,零件等就可以创造出观赏艺术首屈一指的成品花馍。郭同仙老师的作品擅长以戏剧人物,神话人物为题材,传递出人间真善美的美好品质。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凭借自己精湛的手艺和质朴的人格任合阳县民间文艺象协会理事。郭同仙老师与其他面花传承人在文化艺术交流、技能大赛比拼中,都以优异的成绩,为合阳面花艺术赢得了掌声和荣誉。
随着社会节奏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冲击,这一手工技艺也面临无人继承和发展困境。面对这一现状,县文体广电局非遗保护中心、民协等平台举办面花比赛,组织参观花馍展馆,积极引导面花传承人将技艺手把手教授给爱好面花的妇女。一时间,面花技艺培训班遍地开花,赢得当地群众称赞,取得良好社会效益。此外,还增进
通过这次合阳之行,调研服务队了解到合阳面花构思新颖、技艺精湛、形象生动、风格豪放、寓意深长;探寻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入挖掘了面花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民间美术、神话传说、乡邻文化等,并能结合所学,结合时代要求传承创新,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