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人才培养
  • 科研与学科
  • 党建工作
  • 学生工作
  • MPA教育
  • 制度流程
  • 校友之家
学生工作
  • 学工队伍
  • 团学组织
  • 学生天地
  • 身边榜样
  • 奖助学金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天地

【暑期三下乡】走进苏村镇感受现代农业的气息

作者:高子畅 吴伟杰  | 发布日期:2018-07-24 | 阅读次数:

      7月16日,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渭南农业现代化调研队来到了陕西省大荔县,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走访调研。此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苏村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并以当地著名的黄花菜产业为切入点进行调查。

  小镇大产业

  苏村镇坐落于渭水之北,该镇地势北高南低,土壤半沙半垆,透气性好、光照充足、土壤升温快,自然条件优越,属温带半湿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4.4度,大自然精细地雕琢了这方水土。而在这片满是孕育的土壤上,黄花菜在繁盛地摇曳着。

  镇上人口不多,但一点也不冷清。黄花菜产业是苏村镇的支柱性产业,这个看起来并不十分热闹的小镇竟是全国黄花菜的集散中心,每天都有来自河南、山西以及甘肃等地的黄花菜被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经过蒸和晒等初级加工后装箱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直至每家的餐桌。

  调研队到达时,当地黄花菜刚刚收获,在柏油马路上,一片片金黄的黄花菜正在接受太阳的炙烤。合作社中,熟练的农户正在麻利地对黄花菜进行装箱,道路上,一量量运输黄花菜的小货车驶过,一派繁忙的景象。

  苏村镇为什么能成为全国黄花菜集散中心,五十多岁的马大叔有自己的看法。“在我的印象中,爷爷的爷爷就已经开始种植黄花菜了,我们这里种植黄花菜的历史十分悠久”,马大叔微笑地对队员们说,“因此,我们有过人的技术”。的确,队员们在调研及访谈中发现,其他地方的黄花菜运到这里,主要是利用这里的蒸和晾晒的技术,在蒸菜时,火候和时间的把握是靠苏村人几百年以来形成的经验,而这正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对于晾晒和采摘也是如此。“我们现在还向外进行技术指导,传授我们的经验”在访谈接近尾声时,马大叔欣喜地说道。

  小镇大前景

  在调研中,队员们发现,这里每户种植黄花菜的面积都不是很多,基本不超过五亩。“黄花菜的收割要看天时地利,一个下午要收完,收早了菜没长好,收晚了等菜开花那就前功尽弃了”一位老大爷用浓重的陕西话说道,此外,当地在种植黄花菜时用的是纯手工一个个插苗的办法------几百年来一直如此。这就意味着每家在种植和收获黄花菜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一方面,每家拥有的黄花菜地块数目不多,另一方面,农户在收割时会雇佣劳动力,这样可以解决一部分燃眉之急。不过,正如农户在访谈中所说,他们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也很高,“如果他们不懂得怎样收菜,那就会影响菜的质量”,目前,根据队员们几天的观察,村内的合作社更侧重于在销售和初级加工方面提供便利。

  目前,苏村镇对黄花菜进行初级加工,在延长黄花菜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方面正在进行新的探索。洪善村党总支书记马军义说:“我们打算开发一些开袋即食的产品,以延长黄花菜的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显然,作为洪善村的领路人,马书记正带领全村六千余名村民在依靠黄花菜致富的路上大步前行。


友情链接: 秦岭生态文明教育网 古农学网 中国法律资源库 中国法律信息总库
  •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 负责人:侯东丽 网管员:王娜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