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MPA» 调研报告

关于南京社区养老的分析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 2017-09-28 浏览次数:

一、调研课题

关于南京社区养老模式优劣势的研究

二、研究原因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不可忽视的涉及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与世界其他老龄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进行社会养老所必须的国家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尚未奠定,且传统的养老模式也已不再适应目前形势的需要,所以新型的城市养老模式呼之欲出。南京市131万老人中,需要社区提供“日渐照料”的超过20万人,今年南京1200个社区都将有养老服务中心;全市培育4个4A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A级中心从现在186个达到200个。主要对社区里的老人,机构提供日间照料、上门看望、家庭健康护理和康复服务,还和社区老年大学合作,利用这里的场地资源进行授课,社区组建各种娱乐爱好小组,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为他们提供“老有所为”的机会,让老人比有儿女相伴更有价值感。服务员是招募社区里的志愿者及医护行业退休人员,服务成本来自老人的购买,以及政府的专项补贴。社区养老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又能体会同龄人认同,一种“双赢”策略。这种社区养老的创新模式在江苏省甚至全国引起了广泛的热议,成为社区管理的典型案例。

三、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而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养老问题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中国养老形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家庭养老指的是我们熟知的老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一般是指老人自费入住公立或民营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得到相应的医疗和照护服务;而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现在约有70%的中国老人是以这种最传统的方式在家养老的。而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则是在家养老的补充,约30%的老人享受的是后两种养老方式。而在发达国家中享受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占95%左右。例如,居家养老是美国老年人最普遍的居住方式。

四、调研的方式

   本次调研总体上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和启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小组成员收集国内外有关社区养老的案例。对社区养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使用的方式为:上网收集,社会调研。

   第二阶段:实地调研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调研南京养老模式的现状,以及找出社区养老的优势与现存问题。

   使用的方式为:走访南京社区养老的典型社区,和请教相关民政局专家。

   第三阶段:讨论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前一段总结的基础上,找出解决社区养老现存问题的对策。完善整个方案。

   使用反式为:小组成员讨论,写心得与调研报告。

 五、 调研成果汇报

据小组调研,南京市131万老人中,需要社区提供“日渐照料”的超过20万人,今年南京1200个社区都将有养老服务中心;全市培育4个4A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A级中心从现在186个达到200个。主要对社区里的老人,机构提供日间照料、上门看望、家庭健康护理和康复服务,还和社区老年大学合作,利用这里的场地资源进行授课,社区组建各种娱乐爱好小组,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为他们提供“老有所为”的机会,让老人比有儿女相伴更有价值感。服务员是招募社区里的志愿者及医护行业退休人员,服务成本来自老人的购买,以及政府的专项补贴。社区养老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又能体会同龄人认同,一种“双赢”策略。这种社区养老的创新模式在江苏省甚至全国引起了广泛的热议,成为社区管理的典型案例。

(一)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

 社区是由一定的人口、地理区域、社会组织、文化等因素组成的共同体,在我国城市,一般是以街道或居委会作为基本单位。在研究养老问题时,社区也应包括一些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宿舍区。所谓社区养老服务,是指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的包括物质、设施、衣食住行方便以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可以帮助实现老年人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心理需求。不可否认的是,在“百行孝为先”的传统观念下,仍有人对社会养老机构排斥,“打死不去养老院”的旧观念、没面子、被抛弃感都是负面感受。据统计南京市70%以上的老人还是不希望进入社会机构养老的。对中国的老年人来说,承认自己的需要、摒弃旧思想还需要一段时间。而社区养老的模式,在满足老年人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同时,又满足了他们生活上的需求。

2.社区是老年人主要的生活空间和活动场所,是老年人所熟悉的社会环境,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缘和亲缘优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感也越来越强。不少老人认为,养老最好的方式还是和老伴一起居住,如果孩子能够居住在附近那是非常理想的,因为这样既有各自的生活空间,又能彼此照应。而这种社区养老模式,给老人带来归属感和认同感。

3.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内各种养老资源。

     据统计目前在发达国家中享受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95%左右。例如,居家养老是美国老年人最普遍的居住方式。老年人在家中所需要的各方面照顾如烹饪食物、保持卫生、吃药治疗、维护居住空间、保证安全等等都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除了上述的老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提供服务的模式之外,还有一些在社区内开办的各种托老机构、老人护理中心等设施,也应属于社区养老服务的范畴。虽然这样的机构和设施目前还不多,但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显示出更大的需求。

4.社区养老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

    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现实的需求有很大差距,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照料老人的能力远不能满足要求。同时,机构照顾比较高的费用也是一些经济困难的老人望而却步,即使有条件的老人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愿去养老院。而这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的社区养老是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也是解决城市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虽然我国的社区养老在不断地发展,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社区养老模式才算刚刚起步,各项职能还不完善,服务层次比较低。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的社区养老缺乏相应法规和完善的体系支撑。各地社区养老服务实施方案有明确法律规定的城市寥寥无几。相关政策的不完善使得社区养老不能享受与政府主办的养老福利机构享受同等待遇。例如,南京一系列养老政策中没有对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养老服务进行规定。这一点就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带来后顾之忧。

2.社区养老资金匮乏。

    社区养老的具有社会福利的刚性,目前,南京市的社区养老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少部分为老人自己负担,资金的来源有限。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单纯的政府投入已经不能满足社区服务需求,老年人对护理、居住、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高水平化趋势,这对资金投入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资金投入渠道的限制,毫无疑问将影响社区养老的进一步发展。

    3.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素质偏低。
    社区养老,普遍雇用的是一些文化素质偏低的合同工或临时工,或是出于照顾,吸纳一些下岗女工,文化水平稍高的志愿者只占很小一部分,社区在观念上认为这类工作本身就无多少学问或技能,更谈不上专业培训了。其实老年人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更需要专业护理,更渴望体贴入微的温情,照料老年人决不仅仅是个住宿、衣食问题,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理问题,只有专业护理人员才能更好的胜任工作,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4.医疗保健和护理设施不健全。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患病率上升,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老年人口对医疗保健、家庭护理和生活照料的需求大大增加。然而现在的很多社区在这方面的设施很简陋,只有简单的医务室,没有老年医学方面的专家坐诊,更没有相关的科室设置,不具备医疗急救和提供专业护理的能力。  

5.精神文化生活、社交娱乐不够丰富。
  老年人在退休后后,生活节奏发生了变化,需要以合理的消闲来调节及弥合他们因退休带来的身心、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对多数老年人而言,除了要有较好的物质条件之外,更需要有较高层次的文化与精神生活,追求的是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养老享老,可在这些方面绝大多数老年社区服务内容比较缺乏。例如南京社区里的老年活动中心大部分一些诸如麻将、牌类等简单游戏之外,高品位的文化服务比较少,例如琴、棋、书、画等。许多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普遍存在感情寂寞和无助的心理,不利于老年健康。老年服务形式化严重当前许多社区都存在老年设施与服务短缺的问题。虽然也建立了一些老年人设施,在社区空出一个地方作为老年人的活动中心,而且挂了一块类似“老年人社区娱乐中心”的牌子,但由于设施过于简单,服务内容过于单一,致使许多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流于形式。更离谱的是有些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成为了“年轻人活动场所”,有的成了歌舞厅、游戏室,也有的成了商场、门市房。因此,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针对性的老年人服务体系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