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MPA» 培养方案
-
《政府与媒介》课程教学大纲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 2017-11-29 浏览次数:次
课程编号:sz009046
政府与媒介
Government and Media
总学时:32 总学分:2.0 案例讨论学时:14讲授学时:32开课学期:春□秋■
主要适用专业及学位层次:公共管理硕士
必备基础知识及先修课程:
本课程是公共管理硕士的必修课之一。学生在修习这门课之前或过程中,有必要掌握以下方面的知识: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政治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生可配合所学章节,阅读有关专著(具体可参阅下面提供的阅读书目)。此外,还需大量关注和了解政府公共管理中发生的新闻事件。
使用教材:
(1)董克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2)麻宝斌:《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1日
参考教材:
(1)龚铁鹰:美国政府如何与新闻媒体打交道,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
(2)汤钧:政府公共关系策略与实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董关鹏: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邹建华: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政府媒体危机公关案例点评,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5)张开:媒介素养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6)麻宝斌:《公共利益与政府职能》,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一、课程目的及要求:
1.思维养成
作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密切关注当前各级政府和公共事业单位在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新闻热点和焦点,运用传播学等理论分析其发展演变过程,以及政府与媒介、公众之间存在的公共沟通与公共管理等问题,并就双方如何沟通并促进公共管理,从中提炼经验教训,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共管理最佳效果。如何运用传播学等理论来
2.理论养成
本课程涉及公民理论、公民社会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媒介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本课程的讲授,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悉有关理论,从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来理解当代政府和媒介关系的发展变化,并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归纳和提炼新的规律,使学生养成一种理论思维的习惯。
3.知识养成
本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媒介、公众、政府、政府与媒介合作等内容的基本知识。本课程要求学生对以上媒介的类型和发展、公共领域、新兴媒介的特点;公民、公民政治权利、公共权力、公共管理主体的演变;政府和媒介合作的必要性、合作的途径等知识点全面理解,结合案例分析和工作经验,对以上理论基本掌握。
4.能力养成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应对媒介、处理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媒介沟通的能力,
2)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
3)协调能力。
5.方法养成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论,比如案例法、快速应对法等等。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根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核心课程《政府与媒介》学分设置为2学分。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媒介、政府、公众、政府与媒介合作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 媒介 (6学时)
第一部分 媒介的内涵
(1)媒介又被称为大众媒介,指职业传播者运用一定的媒介技术,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渠道、该渠道所传递的具体内容,以及传播者本身的行为。
(2)大众媒介传递信息,是社会各阶层沟通信息的桥梁。媒介与政府的关系是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下,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缩影。媒介构成公共领域,对政府形成监督力量。
第二部分 媒介的分类
(1)根据传递信息的渠道形态和媒介技术,媒介可以分为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
(2)根据媒介的所有制形式,又可分为国有媒介和私营媒介;根据所在地域,媒介又分为域内媒介和域外媒介。
第三部分 媒介的发展
(1)媒介的发展就是媒介技术的发展史,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以及新兴媒体的这几个阶段。在现阶段,媒介技术出现融合的趋势,基于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手机网络、微信等新兴媒体层出不穷,使得媒介传递信息呈现传递速度快捷、影响面更加广泛等特点。
(2)我国媒介在所有制和经营方式上不断进行改革,大量出现商业性强、跨行业、规模庞大、跨地域的媒介集团。媒介的社会性和商业性同时增强。
(3)媒体全球化趋势明显。
第四部分 网络媒介的特点
(1)网络成为新媒体的重要体现和重要融合平台。网络BBS、博客、微博、微信、邮箱、QQ等借助网络,成为网络媒介的重要形态。网络媒介出现互动性强、关注度高、整合性强等特点。
(2)网民从高收入、受到高等教育、中青年群体向低收入、教育水平较低、老年的人群扩展。手机网民增长迅速。
第五部分 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
(1)媒介作为桥梁和平台,使公众和政府进行沟通,有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
(2)媒介通过议程设置功能等,吸引公众注意,使之广泛讨论,最终能够影响政府决策。
第二单元 公众(4学时)
第一部分 公众和公民
(1)公民指在一个国家中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2)大众媒介时代的公众,是公共媒介信息的接收者,他们是有着自己价值观和可以定独立判断的群体。
第二部分 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1)知情权。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
(2)表达权。公民“有权把他所看到的关于个人生活条件、愿望、需求和痛苦的真实情况告诉别人。
(3)批评权。公民有权利对公共事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
第三部分 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
(1)普通方式,包括个人直接参与、以组织的方式参与、以媒介信息发布的方式参与;
(2)特别方式,包括讽刺谩骂、静坐示威、暴力革命。
第四部分 记者权利代表公民权利
(1)采访权。采访,就是采集(信息)和访问。采访权来源于知情权,知情权来源于言论自由。
(2)报道权。指新闻媒体及记者自由地搜集新闻信息并将它们报道出来的权利, 也是让受众享有“知晓”的权利。
(3)批评权和监督权。只要媒体不是出于恶意构陷、捏造事实,其行使报道和评论的权利就是合法的。
第三单元 政府(4学时)
第一部分 政府的定义和职能
(1)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它的职能主要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政府一般设公安、司法行政、国防、外交、财政、工业、农业、商业、交通 运输、科技、文教、体育、卫生、环境保护等职能机构,分别管理国家各方面的公共事务。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又称公众事务。通常指涉及许多人的共同利益,或引起共同兴趣的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事项。
第二部分 政府拥有公共权力
(1)公共权力是基于某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同意或认可,并为管理其中的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而形成的一种支配、影响和调控该共同体各种关系的特殊权威力量。
(2)公共权力的主体应属于全体社会共同体成员,而非单独的某个人或某些人;公共权力的客体指向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权力是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
第三部分 公共管理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1)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形成的背景:政府管理的合法性危机。
(2)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特点。在主体结构上,政府不再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除此之外,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组织甚至公民个人等政府体制外的力量在内。;在管理方式上,公共管理多元主体之间通过互动合作开展活动;在主体地位上,政府的核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第四部分 政府公信力
(1)政府公信力是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具体涉及到两个方面:政府行为的客观效果;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主观感知和评价。政府公信力,是评价政府是否作为、能否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和公众是否认同的基本标准。
(2)我国政府公信力不足表现: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透明度差,暗箱操作使行政神秘化;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经常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公共行政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责任机制薄弱;政府与媒介和公众互动不畅;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不强;公务人员严重背离政权创建的初衷,行政思想观念与公众要求分歧较大。
第四单元 政府与媒体合作(4学时)
第一部分 政府与媒介合作的时代背景
(1)社会价值观分裂。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还没有找到结合点,社会信仰因利益诉求差异变得四分五裂,需要媒介传递信息凝聚人心。
(2)政府和社会的隔阂需要弥合。政府需要增强合法性,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公众对政府信任度降低,政府和公众之间彼此猜忌。政府和社会需要彼此准确定位,以及理性对待。
(3)政府转型的需要。政府要转型,就必须把一部分职能转给社会的非政府组织,这就需要激发民间热情来发育非政府组织,并带动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涌现。
第二部分 政治体制改革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1)政府体制改革面临巨大的沉淀成本;
(2)社会利益格局错综复杂。
(3)政府改革和社会期待落差较大。
第三部分 政府和媒介需要良性合作
(1)合作目标:培育公民精神,养成公民社会,构建良性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政府应构建宽容型和受到强约束的政府,释放社会的反省、批判、创造性、责任感和活力,为服务型有限政府奠基。
(2)合作基础:政府提升执政能力;政府改变媒介认知;公务人员提升媒介素养;
(3)政府和媒介合作的两种形态:日常合作和危机合作。在合作中应及时适应媒介和公众的发展变化。
第五单元 案例讨论(14学时)
三、课程考核方式:考查
四、课程教师组简介
序号
姓名
职称
学位
所在学科
分工
备注
1
苏燕平
副教授
博士
公共管理学
主讲
2
何得桂
讲师
硕士
公共管理学
辅讲
五、课程组负责人:苏燕平
六、教学大纲审核人:杨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