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古农学网  今天是日期加载中...
  • 首页
  • 中心简介
    • 主任致辞
    • 历史沿革
    • 历任领导
    • 发展规划
    • 运行机制
    • 组织架构
  • 机构设置
    • 古农学研究室
    • 林业史研究室
    • 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室
    • 珍本特藏古籍库
    •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博物馆
  • 学者团队
    • 专职研究人员
    • 兼职研究人员
    • 中心学术委员会
  • 学术研究
    • 研究方向
    • 项目课题
    • 学术论文
    • 农史研究动态
    • 农史资料
    • 农业遗产
  • 专家论坛
  • 人才培养
    • 研究群体
  • 学术动态
  • 服务社会
中心简介
  • 主任致辞
  • 历史沿革
  • 历任领导
  • 发展规划
  • 运行机制
  • 组织架构
当前位置:: 首页» 古农学网» 学术研究» 农业遗产

牛耕

发布时间:2013-01-18  作者:李颖

在中国古代,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厩、牢等字,厩是养马的圈,牢是养牛的圈,这时的马、牛已被圈养。到了商代牛和马已被完全的驯化为家畜。一开始的马、牛,只是用来负重、骑乘,是一种用于运输的牲畜。这时农耕使用的是一种称为耒耜的脚踏耕具。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铁犁的出现,使马和牛成为挽拉耕犁的主要动力。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于东方,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普遍使用牛耕。当时还开始了使用马耕田,商鞅为了重视农业,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

牛耕技术是在西汉出现的,它的出现标志着当时的生产力的进步,标志着农耕社会达到新的高度。

汉代时期的甘肃河西地区,使用牛耕技术已较为普遍。开始时是单辕犁(驾二牛),后来又有了双辕犁(驾一牛)。

东汉时,耧播技术传入河西,使河西成为“富甲天下”的地方,牛耕技术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建国以后,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牛耕依然是当时农户的重要农用劳动力。 至今,在南方的某些农村地区仍在使用。

牛耕技术从出现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在中国农村延续了2000多年。牛耕的应用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使人们从笨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应该说牛耕技术在历史上是起过重要作用的,对中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尤为深刻。

牛耕的使用使畜力与铁器相结合,给农业的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加快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制度转变的进程。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通信地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农路22号   邮编:712100    技术支持:贝塔网络